主流 |《以斯帖记》之七(完结篇)

2018年 11月 11日 2806点热度 0人点赞
经文:斯8-10
 
前情提要:
 
概述:时间线
 

  • 公元前519年:亚哈随鲁出生,父亲是大流士一世(和合本里的“大利乌”),母亲是居鲁士大帝之女阿托莎
  • 公元前486年:亚哈随鲁(薛西斯一世)登基(33岁)
  • 公元前483年:废瓦实提(阿美斯特里斯)
  • 公元前481年:出征希腊(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海战)
  • 公元前479年:立以斯帖为王后
  • 公元前474年:哈曼系列事件
  • 公元前465年:亚哈随鲁被权臣阿尔达班谋杀

 
第一讲:阳刚
 
亚哈随鲁和哈曼、米母干等人都兼具“渣男七宗罪”:易怒,傲慢,贪婪,淫欲,逃避,虚无,猥琐。他们除了试探,什么都能抵挡;除了私欲,什么都能逃避。末底改是渣男的反面,预表完美的主耶稣基督:忍辱负重,承担责任,持守原则,谦卑忠诚,乱命不从,仗义执言,自我牺牲……
 
第二讲:女德
 
波斯版米兔值得警惕,虽然瓦实提并非全然无辜。圣经对女性角色顶层设计是:男女有别。小心查考圣经可以知道,真正的“女德”应该是:沉静学道,端庄得体,相夫教子。一言以蔽之:回归本位。然而这种回归,必须完全依靠基督的恩典才能做到。
 
第三讲:善恶
 
自隐的上帝,在历史中乔装改扮,施行隐秘护理,其作为常以“巧合”形象出现。无论如何,祂的话语与作为才是善恶的终极标准。末底改与哈曼的恩怨,起因在五百年前扫罗对亚甲的“仁慈”,显明犹太人险些被灭族的悲剧,源于想要超越上帝之善恶的白左式自义。故此,真信徒一定只问是非,不问前程,顺服上帝,不计代价。这也是被圣灵重生之人的应然状态。
 
第四讲:异族
 
神任凭祂的子民渐渐“融入”万民,却又借着哈曼的恶计让他们醒悟:你们终究是融不进去的。然后施行拯救,将这群本来“容留他们与神无益”的子民,再次从万民中分别出来,使他们的“信仰共同体”意识觉醒,从此敬拜上帝,礼乐不辍,忍耐盼望弥赛亚的到来。作为神的儿女,我们需要知道以下三点:我们不一样,我们是选民,我们要相爱。愿意的,祂领着你走;不愿意的,祂拖着你走。
 
第五讲:牺牲
 
“不能有偏见”是今日最大的偏见。因为所谓偏见,不过是“倾向性”。而价值观,本来就是一系列倾向性的组合。末底改的确对哈曼一党有“偏见”,因为这穷凶极恶的一党人才是真的跟万族都不同,因为上帝明确说过应当把这群亚玛力人从天下涂抹。所以凭着信他如此说话:“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借着这话,真正的神儿女会被唤醒,其他人只会继续装睡。以斯帖“死就死吧”的宣告固然感人,但却不过是对真正去死并死去的耶稣基督的预表。因为悲苦人间的唯一拯救,在于必有一位真正的神,会真实地下来,真实地死去,真实地复活,真实地升天,真实地再来。
 
第六讲:逆袭
 
历史是基督的历史,基督是历史的基督。上帝对历史事件及其细节的护理,好像是在整理马槽里的干草,要将万事调整为合适的形状,预备等候祂儿子耶稣基督的降生。一切细节在耶稣身上应验,一切原因在耶稣那里揭晓,一切逆袭靠耶稣真正实现。到时我们终将知道:真相大于细节,意义大于真相,永生大于意义,荣耀大于永生。
 
释经
 
哈曼倒台,儿女一同被杀,财产颗粒归公。封建欧洲盛行贵族战争,点到为止,祸不及家人,所以西方教会对此或许难以理解,但浸淫专制东方文化的我们,当然见怪不怪。
 
亚达月十三日的屠杀变成反杀,让许多清新基督徒嗅到种族主义味道。但若以千年尺度和上帝视角来看,这不过是对五百年前扫罗纵敌的事后补刀,仍属“圣战”范畴。
 
证据便是,薛西斯的圣旨虽然声明犹太人可以杀人抢钱,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如经文三次(斯9:10、15、16)所强调的那样,犹太人只杀首恶及从犯,却对他们的财物一无所取,显明是在遵循约书亚入迦南的圣战前例。
 
锋芒所指,波斯人竟因惧怕,纷纷入犹太籍,罕见地显明,颠沛受迫千年的犹太人,他们的绿卡竟也曾一度成为主流。
 
最终,波斯版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废了,仇敌哈曼死了,末底改升了,犹太人平安了。看起来喜气洋洋,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然而本书的意义就到此为止了吗?
 
不。我要说,实际上,以斯帖和末底改的逆袭,不过是大失败后的小成功,大软弱后的小刚强,大倒退后的小确幸。这是本书没有出现上帝名字的深刻意义之一。上帝没有赞赏他们,上帝只是怜悯了他们。或者说,他们的确靠着上帝,克服了一些问题,但或许这些问题本来就不该出现,正仿佛丘吉尔的名言:苏联的确颇为伟大,因为他们克服了许多在资本主义国家本来就不会出现的问题。
 
不戴红领巾与真正主旋律
 
以斯帖和末底改之见证的意义,就好像今日,基督徒的子女在公立学校坚持不戴红领巾,或者自己身为党员却坚持来聚会敬拜。
 
可是,孩子们为什么会在公立学校呢?基督徒为什么要入党呢?如果这两件事竟是在信主之后发生的话。
 
如果你问:那又能怎么办呢?大家不都这样吗?主流不就如此吗?那就让我们先按下当下不表,回头看,我为何要以“不戴红领巾”来比喻末底改们。
 
因为,在上帝眼中,亚哈随鲁年间的“主旋律”或者说“主流”,并不是要选民留在波斯争战,而是要他们回归耶稣撒冷重建圣殿!
 
如果说,顺服耶利米年间的上帝心意或者说真正的“主流”,就是甘愿被掳,在巴比伦安居乐业,那么七十年后,神的心意却截然相反,是:
 

拉 1:1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借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
拉 1:2“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 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
拉 1:3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 神的殿(只有他是 神),愿 神与这人同在。
拉 1:4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银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 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
拉 1:5于是犹大和便雅悯的族长,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 神激动他心的人,都起来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华的殿。
拉 1:6他们四围的人就拿银器、金子、财物、牲畜、珍宝帮助他们(原文作“坚固他们的手”),另外还有甘心献的礼物。

 
上次我说,犹太人没有灭绝,是因为弥赛亚还没有诞生,所以还可以抢救一下。但具体来说,耶稣的肉身祖先,此时在哪里?
 
在耶路撒冷,回归的选民中间,你看福音书的家谱就能知道。约瑟和马利亚都是所罗巴伯那一系的:
 

太1:12迁到巴比伦之后,耶哥尼雅生撒拉铁。撒拉铁生所罗巴伯
路3:27约亚拿是利撒的儿子,利撒是所罗巴伯的儿子,所罗巴伯是撒拉铁的儿子,撒拉铁是尼利的儿子,尼利是麦基的儿子,

 
也就是说,末底改事件的意义,只是避免了连累回归的选民也在亚达月十三日被杀,显明万事如何互相效力。却并不是在告诉你,你要优先效法末底改和以斯帖。作为真正敬畏上帝的人,你优先应该跟随的是所罗巴伯而不是末底改。
 
换句话说,末底改等人留在波斯,遇到试探、胜过试探,固然值得欣喜,然而何以会遇到这种试探呢?就是说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他为什么会留在波斯而没有挺身而出,和所罗巴伯等人一起回归故乡呢?
 
请注意,这不是在道德绑架末底改,更没有定他的罪。因为上边的经文提到,跟从上帝显明在波斯年间的“主流”,有两种方式,一是起来回归,二是“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银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 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就是说要支持回归的人,具体应该体现为要以金银、财物、牲畜、礼物帮助他们。
 
所以我个人深信,对于回归运动,末底改和以斯帖虽然身不能至,必然心向往之,一定以各种方式给予了支持。但毕竟,相比较出人又出钱,只出钱或许只是“次好”的方式。
 
所以只能说:恩典太大了。甚至在以末底改为代表的大多数犹太人并未完全遵守神的“上好”心意时,神仍然护理了他们——但神又同时掩面不看他们,甚至不允许这经卷里出现自己的名字,只以隐秘方式显明祂的护理。
 
这已经足够意味深长。
 
所以这护理——具体来说就是让末底改们反杀了哈曼一党——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就是让耶路撒冷的所罗巴伯一脉不致被连累,干扰救赎大计。
 
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描述犹太人的回归时指出:
 

回了“家”的仅是少数顽强狂热的人。他们连同其妻室儿女共计四万人,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二十分之一,谁如果将这些居民及其命运与整个犹太族混在一起,他便决不会懂得之后所有事件的内在意义。犹太教的小天地过着一种独自一人的精神生活,而整个犹太民族却虽尊重这种生活,但绝没有分享这种生活。

 
就是说,正是从被掳特别是回归开始,选民悄然分成了两个部分:小众却主流的回归派(犹太教),和大众但散沙的自保派(犹太人)。
 
类似地,我深信:基督徒家庭的子女,当然不可去公立学校,去面对要不要入队入团、要不要戴红领巾的试探。真正的基督徒,也当然不该入党,去面对最后要退哪一个的焦灼争战。真正的信靠基督、热爱福音的教会,也当然在面对哈曼新条例式逼迫时不能默不作声,而是要乱命不从,挺身发声。
 
当然,我同样没有任何要“道德绑架”甚至定罪弟兄姊妹的意思。因为正如末底改等人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没有回归,却一定在以财力物力以及更重要的祷告支持回归的少数人。我相信今天暂时没有发声、没有进入基督教教育、没有退出无神论组织、没有公开声明自身信仰的弟兄姊妹,大部分还是在以各种方式支持如此行了的弟兄姊妹。
 
我宁愿相信,既不行动,也不支持,反倒攻击毁谤的只是极少数。参巴拉一党并非主流。只是我并不敢确定,我的宁愿是否真是事实。我只求上帝除去今日“主流少数派”弟兄姊妹的悲壮和愤懑,不要像以利亚一样抑郁,而是凭着信知道,上帝真的为自己留下了七千人。至于其他,听凭主来动工。
 
人多力量差与贵精不贵多
 
当我们发现自己是少数,我们里面的人性就会让我们空虚寂寞冷,想家想找妈。但神的灵却能开我们的眼,让我们看到满山的火车火马,看到我们原来并不孤独,原来我们才在主的心意中,是真正的主流。
 
就是说,上帝眼中的“主流”,从来不是人多的意思,甚至恰恰是人多的反义词。
 
明末清初的战争显明,一千精壮骑兵为何能够横扫数万明军——因为这数万人其实大部分是吃空饷的,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不过几千,并且这几千也大多数都是打酱油的,是老弱病残。所以一千狮子和几万猪羊相遇,那不叫打仗,那叫屠杀。
 
甚至远比猪羊强悍许多的数万亚哈随鲁皇家卫队,在三百勇士扼守的狭窄的温泉关前也是一筹莫展,若非叛徒出卖,能不能打下来都属未知。同样的事情很快再次发生:庞大但却不过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帝国海军,在被引诱到同样狭窄的萨拉米斯海湾后一战即溃,分崩离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些话都在证明:打仗往往是人多力量差,军队通常是贵精不贵多。压强远比压力重要,集火远比散射有效。
 

主流 |《以斯帖记》之七(完结篇)

 
这些年教会江湖上一直有个关于“中国基督徒人数”的传说,其水分可能比GDP还大。光景好的时候号称一亿,局势紧一紧就变成了一两千万。但我看即便一千万,水分也还是太多。因为假设真教会的平均人数是一百,那就有十万间,那么他们的牧人至少有十万——往下就算了,不用算了。
 
然而这当然也并非新鲜事。高斯正态分布虽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但它的通俗版所谓二八定律,却广为人知。就是说,人群中的硬核少数派,永远不超过百分之二十。其他人都是要观看局势才决定如何站队的,即所谓吃瓜群众。古往今来,概莫如此。
 
所以,究竟何谓“主流”,其实最好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摩西时期,埃及无疑是主流。但如今它们哪里去了?或许需要蹭iG的热度才能找找存在感。
 
神圣历史中的硬核少数派
 
圣经历史和教会历史都一再显明,神的旨意,往往就是托付给了那些硬核少数派:
 

  • 塞特后裔
  • 挪亚八口
  • 亚伯拉罕的三一八勇士
  • 雅各家下埃及的七十多人
  • 摩西时的以色列人
  • 基甸三百勇士
  • 以利亚时期的七千人
  • 十二使徒
  • 诺克斯的长老会
  • 五月花号
  • ……

 

主流 |《以斯帖记》之七(完结篇)

George Henry Boughton绘制于1867年的《去教堂的清教徒》。“武装圣徒商团”的最好写照。

 
硬核的意思就是铁蚕豆、铜豌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就是抗压能力极强。真正的教会,不管人数多少,一定有一群持定永生、热爱福音,为上帝的荣耀与他人的益处而活的人。他们本都是卑微不配的人,却因为耶稣基督的救赎活过来,从此以祂的十字架为乐,不再为世上的一切患得患失,因此才深切融入又分别为圣,服侍世人又和而不同。他们看似软弱无力,却靠着加力量给他们的主,凡事都能。
 
和平年代,宽松环境里,真教会看上去不比NGO强多少,但一旦高压来临,差别立现。苏东乃至韩国的历史可为证明。
 
而在新教教会当中,除了苏格兰等少数天佑之地,长老会也从来不是人数最多的,甚至不是第二第三第四多。但作为“重要的少数派”,他们也一直在发挥与他们的人数不成比例的影响力。
 
就好像:
 

  • 今日地球的七十多亿人,把所有的名义基督徒都算上,也不过三分之一。然而今日文明的基本面貌,就是被这少数人塑造的。
  • 基督徒里边,新教大概也没有天主教人多。然而毛先生口中的第一世界,大多是新教国家。
  • 新教里边,长老会如前所述,人数应该不在前三甚至前五,但加尔文主义一花开五叶的英国、苏格兰、瑞士、荷兰、美国,乃至南非甚至韩国,其影响力也是一目了然。

 

主流 |《以斯帖记》之七(完结篇)

图中紫色部分为加尔文宗。后来的英国、美国、南非、韩国等也深受加尔文宗影响

 
即便是在中国,情况也大致如此。新教入华之后的关东、山东、广东,是长老会最为稳固的三个地区,但总人数并不很多。然而正如WY牧师所说:
 

在新教入华史上的重大变迁时刻,通常是长老会的宣教士,他们的洞见和视野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一位来华的宣教士马礼逊是长老会的,第一个提出“三自”原则的倪维思是长老会的,第一个创办大学、并担任和合本圣经翻译委员会主任的狄考文是长老会的,第一个脱离自由派神学院、创办华北神学院并预言教会学校将沦为“贡铲主义宣传的桥梁”的赫士,也是长老会的。同样,在1949年前夕,第一个提出建立“家庭教会”作为应急方向的,也是长老会的牧师,即当时上海国际礼拜堂的毕范宇(钟贡特务李储文在他手下,即将通过控诉他而篡夺主导地位)。

 
总结
 
我们应当单单注目主耶稣,靠着主,分辨何为真正的“主流”。然后进入“主流”,融入“主流”——即便这“主流”恰恰是世人眼中的非主流,是多数人眼中的少数派。
 
这意味着:
 

  • 人人照常吃喝嫁娶的时候,你要进入方舟。
  • 人人都在波斯安居乐业的时候,你要抛家舍业起来跟随所罗巴伯、以斯拉、尼希米回耶路撒冷白手起家,重建圣殿。
  • 人人都加入英国国教会时,你要为了信仰自由,踏上五月花号,加入武装圣徒商团,海外拓荒。
  • 人人都加入三自时,你要进入家庭教会,扬眉挺立,大声疾呼。

 
不这样做的,或许也能得着从神来的怜悯与护理,就像末底改和波斯的犹太人一样。但或许,他们并不是神眼中的主流。因为我们要扪心自问:你真的可以用“神对每个人有不同的带领”来否认,确实有上帝针对所有基督徒的明确旨意存在吗?你究竟是在跟随耶稣,还是随波逐流?你逐的“流”,是主流,还是非主流?你所真心爱慕的,是主旋律,还是主的旋律?
 
所以你要走那少有人走的路,走小路,进窄门。即便暂时不能进方舟、回圣城、乘上扬帆出海的五月花号、加入挺身而出的家庭教会,即便你暂时不得不留在波斯,你也应该以自己的祷告、奉献等来支持进、回、乘、入的弟兄姊妹。
 
还是少一些隔洋观火和冷嘲热讽吧,免得让自己事实上堕入了参巴拉一党。在参巴拉党人眼中,面对逼迫,跪的姿势不正确,就是提倡暴力。不愿下跪并提醒大家可以站着,就叫绑架教会。这真是中国特色新境界,属灵正确奇葩说。
 
愿今日的弟兄姊妹,都能靠着主的恩典,圣灵的大能,像所罗巴伯他们一样,挺身而出,回归古道,为主作见证,传扬真福音。或者至少像末底改以斯帖一样,以各样方式默默支持这样的人,显明神会让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选择了“上好”与“次好”的这两种人,都可算是在上帝的“主流”当中。

主流 |《以斯帖记》之七(完结篇)

相关阅读:

阳刚 |《以斯帖记》之一

女德 |《以斯帖记》之二

善恶 |《以斯帖记》之三

异族 |《以斯帖记》之四

牺牲 |《以斯帖记》之五

逆袭 |《以斯帖记》之六

主流 |《以斯帖记》之七(完结篇)

郭暮云的半导体

主流 |《以斯帖记》之七(完结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我的网易云电台收听本次证道录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暮云的半导体):主流 |《以斯帖记》之七(完结篇)

暮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