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请跟我来

2022年 12月 4日 2209点热度 8人点赞

音频

经文
  • 【提后3:10】但你已经服从了我的教训、品行、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
  • 【提后3:11】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难。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但从这一切苦难中,主都把我救出来了。
  • 【提后3:12】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 【提后3:13】只是作恶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恶,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
  • 【提后3:14】但你所学习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
  • 【提后3:15】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 【提后3:16】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或作“凡 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 【提后3:17】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爱的代价:敬虔的人受逼迫
  • 【提后3:10】但你已经服从了我的教训、品行、志向、信心、宽容、爱心、忍耐,
    • 但你。对比假教师与真牧师。
    • 服从
      • 整个动词有“跟随”、“以此为榜样”的意思:同一个动词在路加福音的序言中(路一3)有仔细查究的意思。
        • 【路1:1】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
        • 【路1:3】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
        • 【路1:4】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
      • 已经服从(注:巴克莱把这词译作:做一个门徒)这个字的希腊文是parakolouthein:意思就是追随左右,成为门徒。
    • 真理的教训,以及服务真理的六种生命信德
      • 品行:生活方式
      • 志向:人生目的
      • 信心
        • 有信心,完全相信上帝的命令是人所应当恪守的,祂的应许皆是真的。
      • 宽容
        • 根据希腊人的用法,markrothumia是解作对人的宽容。当别人愚昧时,有力量去宽容;当别人不可教时,自己不会激怒。这是包涵人的愚拙、刚愎、蛮不讲理和忘恩负义,而仍然有恩慈,任劳任怨地干下去的能力。
      • 爱心
        • 有爱心,这是上帝对人的态度,这态度能容忍人所能做的任何事,而从不发怒也不感苦恼;它只为别人的最好着想,绝不求其他一切。我们若要爱,就必须饶恕,并关心他们,正如上帝饶恕而关心我们一样──所以惟独上帝才能赐我们实践这种爱心的力量。
      • 忍耐
        • 这个希腊字是hupomone,它的意思不是叫人被动的坐下来容忍一切;它乃是指具胜利信念而面对一切,使人化环境的阻力为助力。换言之,它描写控制生命的精神,而不是逆来顺受的精神。
      • 对比
        • 【提前6:11】但你这属 神的人要逃避这些事,追求公义、敬虔、信心、爱心、忍耐、温柔。
    • 你想服从、跟从谁?注意,实际上,这个主意谁帮你拿,就已经显明你真正的人生导师是谁。就像你找对象会听谁的一样,一模一样。好导师和好配偶都可遇不可求,得有真理,有生命。我何等有福。遇到一些主内的好导师,家里的贤内助,都是有真理有生命的,使我愿意效法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的,变成吃草的羊和牧羊的人。
  • 【提后3:11】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难。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但从这一切苦难中,主都把我救出来了。
    • 提摩太的蒙召
      • 【徒16:1】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
      • 【徒16:2】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 【徒16:3】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 上帝救保罗脱离苦难
      • 走了
      • 逃了
      • 死了
      • 都是脱离苦难的方式:
      • 【诗34:15】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他的耳朵听他们的呼求。
      • 【诗34:16】耶和华向行恶的人变脸,要从世上除灭他们的名号。
      • 【诗34:17】义人呼求,耶和华听见了,便救他们脱离一切患难。
      • 【诗34:18】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
      • 【诗34:19】义人多有苦难,但耶和华救他脱离这一切,
      • 【诗34:20】又保全他一身的骨头,连一根也不折断。
  • 【提后3:12】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 恶人逼迫圣徒,就像黑暗恨恶光。末世更是如此。
    • 如神国必经苦路
      • 【帖前3:1】我们既不能再忍,就愿意独自等在雅典,
      • 【帖前3:2】打发我们的兄弟在基督福音上作 神执事的提摩太前去(“作 神执事的”有古卷作“与 神同工的”)坚固你们,并在你们所信的道上劝慰你们,
      • 【帖前3:3】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
      • 【帖前3:4】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预先告诉你们,我们必受患难,以后果然应验了,你们也知道。
      • 【徒14:20】门徒正围着他,他就起来,走进城去。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
      • 【徒14:21】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
      • 【徒14:22】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 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
    • 敬虔度日的特征,总结保罗在各卷书的大意,或有这么几条
      • 圣洁。分别自己和自己的家为圣,归给基督。
      • 喜乐。不苦毒,不抱怨,不悲壮。
      • 高贵。不想、至少不做、不总做卑贱的事。
      • 节制。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不能不吃的就不能吃,可以不吃的,就可以吃一些了。不能不说话的就不能说话,可以不说话的才可以说话。不能不当领袖的人就不能当领袖,可以不当领袖的人就可以当领袖。不能不上网的人就不能上网,可以不上网的人就可以上网。依此类推。
      • 自由。守素安常,不把你家电灯开关交给小狗或大白。不将你的喜怒哀乐的来源交托给不相干的人或事。行动不受无权掌控你的人左右,但也愿意为自由付代价。为供暖不好投诉是好的,为自由受限维权不比这更不好。争取自由,为什么非得到最危险的时候才发出最后的吼声?早干嘛去了?
      • 平安。安全感不是放在任何人身上,唯独来自神的话,主的灵,圣而公之教会,主所建立的家庭,有救恩确据的灵魂。
    • 一言以蔽之:你愿不愿意为你对神得爱,付上代价?只有真正愿意敬虔度日的人,才知道这到底有多美,又有多难,才会知道“圣灵同在”有多么重要。
请跟我来:敬虔的人做门徒
  • 【提后3:13】只是作恶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恶,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
    • 变本加厉
      • 末世,恶会变本加厉。2005年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基本完成,基因检测技术迅速普及。只是没人想到它会被用来测核酸。当年的“旧冠”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没有这么先进的技术,用古老的朴素办法隔离有症状的就得了,哪有现在这么令人发指的精密快速。测的真的快,因为再慢一点儿病例自己就好了,就测不出来。
      • 这些人将最糟的目标摆在面前,藉着欺哄的手段努力向前进,终究必陷进自己所设的网罗之中。译作欺哄人的希腊文(goētes)字面上的意思是“术士”。这个字在这里出现,令人联想到前面提及的埃及术士(8节)。放到今天就是院士
      • 阿勒泰大批牛羊冻死。
      • 最终,欺哄人的也被人欺哄。张核子之类。
    • 自欺欺人
      • 没病搁楞嗓子是自欺。
      • 无悔改行动的认罪是自欺。认罪认得越狠越好——然后不行动、不悔改就越心安理得。之后甚至开始玩味欣赏自己的罪,并且和与自己有同样罪的人同罪相怜,爱你和我那么像,缺口都一样。鲁迅所谓,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人生论》:“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 无意识的绝望也是自欺。清教徒约翰·欧文(John Owen,1616-1683)深知“罪与自欺总是形影不离”。克尔凯郭尔才会说“对上帝的无意识绝望”就是指“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绝望中,所以才不感到绝望”(即自欺罪),而这也正是一种绝望的形式。
  • 【提后3:14】但你所学习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
    • 谁?
      • 母亲友尼基
      • 外婆罗以
      • (不是他那个希腊父亲)
      • 属灵父亲、师傅、拉比,夫子,导师、牧者——保罗(那个你真心“服从”、跟随、效法的人)。用今天话说,保罗就是提摩太的人生导师。
    • 人间三种导师
      • 奥德修斯父亲的朋友门忒斯(Mentes),受托教导特勒马科斯。门忒斯是后世所有导师(Mentors)的原型。
      • 侯士庭在《师徒之道》中总结了人世间三种类型的导师,我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
      • 体育系。英雄连。阿基里斯之于亚历山大。英雄:勇气,自私(自我),做事能力,体力,充沛的想象力,领导力,自制力,耐力,自满,狂妄,魅力,性吸引力。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男人(即英雄式的人物)宁愿要短暂而强烈的快乐,胜于长久平静之福;宁愿选择高贵地活一年,也不愿在平凡的日子里长寿延年;宁愿做一件伟大的事,胜过做许多琐碎之事。”。自赌(冒险)与自毒(麻醉)。英雄都有自毁倾向。
      • 禁欲系。道德家。孔孟程朱之于儒生,唐僧之于悟空。自督与自杜。
        • 哲罗姆
          • 想让教会不再受斯多葛主义影响是多么困难啊。哲罗姆(Jerome 347-420)曾在写给欧斯托钦(Eustochium,约384年)的信中坦言内心的挣扎:
          • 为了上帝的缘故,我离开家庭、父母、姐妹和一切的关系,也离弃了我所熟悉的舒适生活,以便作基督的精兵,但是,我就是不能没有我在罗马时苦心搜集而成的图书馆。……过去我常常禁食拜读西塞罗之作……为自己从前的罪行流了很多眼泪,于是我又去读普罗提诺(Plotinus)。然而当我恢复了灵修生活,拿起先知书来读的时候,我竟无法忍受先知书的阴暗笔调了。
          • (奥古斯丁年青时也曾发生过与哲罗姆相似的经验。)
          • 接着,哲罗姆得了重病,他梦见自己死了,正在面对审判。
          • 天使问他:“你是谁?做什么的?”
          • 哲罗姆回答:“我是基督徒。”
          • 坐在审判台上的一位驳斥道:“胡说!你根本不是基督徒,你是西塞罗的门徒!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跟着在那里。”
          • 哲罗姆自惭:“我还能怎么辩驳?”
        • 都是斯多噶主义及其变种,理性、禁欲、谨慎、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哲人都有自义倾向。
          • 斯多葛派有“超脱”,即抽离情感的观念,这是他们崇尚的一种能力,借以使人持守一种理性的世界观。情感因此被视为不节制、不平衡,或是与理性、谨慎不相合的事。所以,对斯多葛主义者而言,基本的美德并非荷马所认为的英勇,也非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公正,而是节制,即控制情绪。
          • 让我告诉你,有一帖良药可以医治灵魂,那就是哲学。它不像医身体的疾病,需要从我们身外寻找帮助……我们必须不惜代价,竭尽所能,成为我们自己的良医。’
          • ——西塞罗
          • 斯多葛主义是一种避难所,它给那些无法承受在冷漠或敌意世界里生活的人带来庇护;它是各种自我鼓舞方法不变的基础……斯多葛式禁欲的人生态度与基督教讲求的谦卑背道而驰。2
          • ——艾略特
          • 塞内卡(Seneca,约1-65)在写给卢奇利乌的信中进一步说:“祷告(以便得到好悟性)是愚蠢的,(因为)上帝就在你身边,与你同在,也在你里面……有个神圣的灵居住在我们里面,他是我们的善行或恶行的守望者和监护者。我们怎样对待这个灵,他就怎样对待我们。”10正如今天那些信从“新纪元运动”的人一样,塞内卡宣称我们里面自有神性。”
          • 塞内卡是尼禄王的导师,与使徒保罗是同时代的人,他主张应该把两种情感加以区分:一种是冲动草率的,一种是意志薄弱的。这位善于外交辞令又有丰富宫廷见识的斯多葛主义者4曾教导说,这两种情感都不足为训,唯有经过时间和全面思考所产生的观点才能帮助人远离虚假的情感,获得超脱(apatheia)。例如,要治愈哀伤的感受,就要学习如何重新诠释个人的失落或痛苦:这可能是因当事人过度依恋已逝去的爱人或失去的欢乐。15
          • 比较老练的斯多葛主义者,例如西塞罗和后来的塞内卡,他们讲究的是如何按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人独特的指导。这相当类似于今日的“认知治疗学派”所采用的辅导策略。借着这些方法能达到“大度”(magnanimity),它不是指后来引申出的“饶恕”之意,而是它本来所指的“心灵超脱个人的处境”。事实上,后期的斯多葛派就以宽容大度为一切美德之冠。
          • 使徒保罗与斯多葛主义16
          • 保罗原本名叫扫罗,成长于大数,那里是斯多葛派的教育中心,因此保罗也有宽容大度的精神:“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胖4:11-12)然而,他的宽宏大度的精神根源与靠自我力量的斯多葛主义完全水火不容。保罗的生命是“在基督里”,而不是在他自己里,因为“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胖4:13)。同样地,“超脱”对保罗而言,不是要孤立或与人疏离,而是如他对提摩太说的:“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因此,保罗表达出来的基督信仰是在对抗和挑战斯多葛主义。
          • 斯多葛主义与改教家
          • 在文艺复兴和改教时期,由于受到古典主义复兴奥古斯丁主义的交互影响,斯多葛派发挥了空前的影响力之前只有一些斯多葛主义者的只字片言流传,后来就开始发行整本的原著。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曾在1515到1529年间仔细将塞内卡的全部作品编纂成册,因为他认为塞内卡的著作“极为刺激和鼓舞人热切追求正直的道德生活”。5就连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也在年青时评注了一本塞内卡的作品,说要“为他平反,使他惨复应有的尊贵地位”。6茨温利(Huldrych Zwingli,14841531)甚至称塞内卡为万世属灵领袖,并在他自己的作品广泛引述塞内卡的话。37布塞(Martin Bucer,1519-1605)+大量引用塞内卡的作品。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清教徒学者包括约翰·欧文(John Owen,1616-1683)在内,都深深淫在塞内卡的作品中,即使欧文完全明白塞内卡是个教徒。
          • 然而,正如本章开头所示,艾略特已注意到斯多葛主义
          • 在剧变的时代中吸引力特别强,并且很容易制造混淆。斯多葛主义的主要动机总是倾向靠理性节制的伦理,在社会动乱中企求秩序,在教育中强调道德训诲的核心地位,进而在等级社会中实行道德上的平等主义。这股精神能有效防止宗教独裁,但是宗教改革的一大缺点正如当今大多数福音派的毛病,就是天真地以为教义上的启蒙能转变大多数人的道德,这往往是因为对斯多葛主义毫不质疑所致。38
          • 路德对斯多葛主义之论战
          • 相反,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曾经身为奥古斯丁修会的修士,承袭着活出美德生活的巨大压力,却更加直言不讳地对斯多葛主义大加挞伐,不论它是源自盛行的宗教狂热还是复杂精致的伊拉斯谟学术。路德的措辞非常极端,他称斯多葛主义者为“那群会遭受七倍报应的驴子”,指出那四项基本美德和三项神学性美德的错误次序。他认为这种道德方面的混乱是来自“一种从未在宇宙中存在过的智者”。路德在著作里常常把“斯多葛主义者与修士”相提并论。他更为强烈地反对斯多葛式的忘情(apatheia):“他们完全剥离了人的怒气和各种情感,以至于他们对人类的每种情绪和感觉似乎也变得浑然不知。”
          •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却又为斯多慕主义注入激进的新推力。笛卡儿不再诉诸外在的自然法则,他主张道德是人类内在根据(oikeiosis)所发展出来的领域,认为人有一定的自制力来控制情感。笛卡儿身为瑞典雷吉娜女王(Queen Regina)的导师,他说:
          • 自由意志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最高贵的东西,因为它使我们几乎与上帝同等,使我们免于沦为他的子民。若能善用它,便是如获至宝。45
          • 后来他更加自信地说:“我们能有效地求知和定立志向,因为我们永远有能力借着意志的行动,避免或间接逃避、排除某种情感。”这样,理性就成了控制欲望的利器。借由这种方式,笛卡儿开创了理性的内向,使良知变成工具。这就好比我们今天常常听见的一句大话,“我可以把它搞定!”
      • 治愈系。治疗师。佛系道系心理系。自度与自渎。世人都有自恋自怜、自我拯救倾向。
        • 荣格——诺斯替派的导师
        • 虽然弗洛伊德对于邪恶在世界上的永存性抱着诺斯替式的态度,但他的门生荣格对基督徒的危害更大!荣格公开拥护柏拉图主义、诺斯替主义和神秘新异教的教导,这些都助长了今日“新纪元”宗教的孳生。瑞夫(Philip Rieff)指出:“神学家们可能要好好想一想谁比较危险?是弗洛伊德还是荣格?恐怕明确的敌人还胜于不可靠的朋友。”
        • 弗洛伊德的目标,原本只是想减轻人们精神上的不快乐,但荣格却宣称他的疗法是“综合性的治疗”,而且是属于宗教的范畴,说它能给人带来原初的和普遍性的恢复。荣格父母不美满的婚姻使他有疏离感,所以他一直无法尊敬他的父亲。他父亲是路德会的牧师,但他软弱的自由派信仰并没有什么果效,时常因为精神问题而进出医院。”这是不是荣格决心当心理学家的原因呢?他的母亲则是坚强又温暖的人,与儿子很亲近,即使她的人格里也有些自相矛盾的因素。这是否能解释为何荣格对“吊诡”(paradox)和“极性”(polarities)如此着迷呢?在他孤独的童年时代,他梦想有个腓利门(Philemon)在他内在生命中,以导师的角色来到他的梦境,带给他高超的洞察力,他觉得那会比他父亲的信仰好得多。他也梦想上帝会直接向他启示,他开始与母亲、表姐妹以及其他的女士们一起参加降神会(seances)。从那时起,他就沉迷于占星术、东方宗教,还喜欢读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83)富有民族主义思想的著作。“瓦格纳算是希特勒的导师之一,后来影响了纳粹党的成立。
        • 弗洛伊德与荣格
        • 来洛伊德与荣格在1907年正式会面,之前他们已阅读彼此的著作若干年。在见面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快变得非同寻常。对荣格而言,弗洛伊德变得比一位父亲更重要(假设弗洛伊德是“摩西”,荣格就是他的“约书亚”)。据装格当时的一位好友魏德尔(FritzWittel)的说法:“每当洛伊德提起荣格的时候,他就神采飞扬地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弗洛伊德更开始陷入亵渎上帝的幻想——以为他自己就是上帝,而荣格是耶稣基督。
        • 1912-1913年间,他们二人最终决裂之前,荣格记得弗洛伊德力劝他相信他所说的:
        • 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弗洛伊德这样对我说:“我亲爱的荣格,答应我,永远不要放弃这一性理论。这是最首要的事。你知道我们必须给它建立一套信条,一座不可动摇的堡垒。答应我这件事,亲爱的儿子。”
        • 侯士庭论弗洛伊德荣格式的心理治疗:人们看到治疗师的角色是多么不真实:那是密集的一连串时段,而非持续的或每天的关系;那是付费才得到的友谊;那往往是不加判断的接受;那可能变成一种不合宜的亲子关系;那往往是一种转移的情感,病人会把期望转到治疗师身上。假如病人与治疗师的配偶发生婚外情,那么不难预料,在真实情况中的反应会有多么不同!这位治疗师还能保持问诊时的一派超然吗?他仍然能不加判断就完全接练病人吗?
      • 三种导师,分别对应于历史中的自由城邦、威权帝国、平民社会的需要。代表人物是阿基里斯奥德修斯,西塞罗塞涅卡,弗洛伊德荣格。又对应人在少年、中年、老年时的不同需求。分别关注光不光荣,正不正确,舒不舒服。
    • 只有基督是完美导师。他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智者,真正的医生。更重要的,他是神,为你而死的,年轻的神,永恒的人。所以基督的门徒关心的是:敬不敬虔,属不属灵,归不归正。
    • 基督之恩当然会激发出真正的师徒关系,比如摩西与约书亚,保罗与提摩太。还有,爱德华滋与布雷纳德。
      • 爱德华兹所指的属上帝的美德,其个人性的诠释就呈现在他的著述《布雷纳德的生平》(Life of David Brainerd)。他在引言中写道:“有两种方式向世人举荐纯正的信仰和美德,是透过教义和观念,二是借着历史和典范。在圣经中,这两种例子比比皆是。”
      • 布雷纳德(David Brainerd,1718-1747)是一位向印地安人传道的宣教士。在他生前,爱德华兹曾随他深入旷野宣教,因而从他身上见识到这两种特质:既是有洞察力的学者,又是圣徒。爱德华兹在书中所写关于真信仰的本质、对上帝热爱的特征、真正的美德,都活生生地在这位年青的挚友布雷纳德身上表露无遗。布雷纳德至死都与他在爱德华兹家中生活时一样表里一致。所以在这本《布雷纳德的生平》传记里,爱德华兹不断地重述此主题,因为他亲眼见过这样的特质在一位年青圣徒身上活现出来。
      • 布雷纳德有温柔安静的灵、敏锐的良知、喜乐的心,而且是个合群的人。他极致地表现出“福音使者的谦卑,它包含自身的全然不足,以及相应的秉性与心志”。爱德华兹在布雷纳德的葬礼上说:“他的信仰里没有一个经验是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的,而他深信的恩典教义也真实地活化在他身上。
      • 布雷纳德的《日记》(Journals)和爱德华兹的教导,对基督教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1834)读了他们两人的作品后深受激励,因而献身到印度宣教。亨利·马丁(Henry Martyn,1781-1812)读了以后也前往印度。麦琴(Robert Murray M'Cheyne,1813 -1843)则是受马丁的影响而写了《侧记亨利·马丁的一生》(Notes on Henry Martyn's Life,1838)并且深深地思考布雷纳德的一生。布雷纳德、马丁、麦琴都只活了短短29岁,然而他们的道德影响力却非常突出。
  • 【提后3:15】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 圣经的主线之一:得救的智慧。这方面的启示是绝对全备的。圣经一再地指示人接受上帝之方法。寻求真理的人,没有理由忽略读经。甚至非基督徒,除非他想读圣经,否则他行事不会光明正大;倘若他真的阅读圣经,奇妙的事便会发生,因为这本书有关乎得救的智慧,这是其他书籍所缺少的。
    • 但只有文本还是不够的,还得靠着圣灵所赐的信可以“借着”耶稣基督去得到。
    • 示玛篇
    • 我年轻的时候,你年轻的时候。当你老了,忘了中年之后的事,年轻时和小时候的事情就会翻涌上来。种什么就收什么。这也是基督教教育的意义。即便你青壮年走了林语堂的弯路,最终还是会回来。我却常常在想,我老了,会不会更多思想谈论的,是我少年时的那些爱好,比如外国小说,金庸武侠,港台音乐,美日游戏。所以在我的大脑和意志还没萎缩的时候,我要将更多神的话和在祂里边的一切美好,藏在心里,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在走过必有的中年劳苦之后,在年老时能想起的,更多的是敬虔,高贵,美好。
读你千遍:敬虔的人爱圣经
  • 【提后3:16】圣经都是 神所默示的(或作“凡 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 这里的圣经指的是旧约
    • 新约的权威性:
      • 【彼后3:15】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
      • 【彼后3:16】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
    • 另一种翻译:所有受神启示的经典都是有益的
    • 我们相信这里不是要提醒提摩太圣经是神所默示的,因为这教义早已普遍为犹太人所接受,而是要提醒他,圣经使人得益处是基于它是神所默示的特性上。
    • 圣经的四种益处:
      • 教义
        • 教训
        • 督责
      • 应用
        • 使人归正
          •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叫人用圣经去试验全部学理,全部神学,和全部伦理。故此,凡与圣经教训相违背的,都应该摒弃。我们有责任运用心思去求得进步,但我们检验的标准要与圣经记载有关耶稣基督的教训一致。
        • 教导人学义
          • 研究圣经能训练人学义,装备好自己去行各样的善事。这是一个必然的结论。学习圣经的目的切不可自私;不要单为自己灵魂的好处着想。人的悔改若只叫他思念自己的得救,而不理其它,这种悔改就不真确!人必须学习圣经,使他自己对上帝和别人有益处。人若没有火热的心去拯救别人的话,这人还未算得救。
    • (omnibus相关单元)传统上,教会确认圣经有七个关键属性。
      •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圣经是由神启示的。从字面上看,圣经是上帝"吹出来的"。上帝的灵启发了人类作者,使他们写出了上帝希望他们写的东西,所以他们的话可以被认定为上帝的话。灵感既是全体性的(指整本圣经受到启发,而不仅仅是部分内容),也是口头性的(指文字本身,而不仅仅是它们所指向的概念或想法,是受到启发)。虽然《圣经》的某些部分是由上帝直接口授的,但《圣经》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新约,都是有机的默示,这意味着圣灵没有压制人类作者的个性、知识或写作风格,而是通过他们工作,产生一个既完全神圣又完全人性化的文本。
      • 因为《圣经》是受默示的,所以它是无误的,这意味着文本在各方面都是完美无缺的。圣经对它所涉及的每件事都是真实的。这不应该被理解为《圣经》是无限精确的(很明显),也不应该被理解为它避免使用口语。但这确实意味着《圣经》所宣称的一切都没有错误,无论是神学、科学还是历史。
      • 此外,圣经是无谬的(无懈可击的),这意味着它始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指南。圣言是我们道路上的一盏灯,不会误导我们。
      • 圣经也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它,我们就会被留在黑暗中。虽然上帝确实在他所造的一切中揭示了他自己,但在基督里得救的好消息只在圣经中找到。
      • 圣经是全备的(足够的)。保罗在《提摩太后书》3:16-17中说,圣经装备我们去做每一件善事。我们不需要用人类的传统或额外的启示来补充圣经以便找到神对我们生活的旨意。
      • 圣经是明晰的,意思是说它是清晰简明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圣经中的所有内容都同样容易理解。坦率地说,圣经的某些部分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圣经的明晰性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用心研读就能理解。相反,问题在于圣经的基本含义非常清楚,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它的信息。保罗甚至说提摩太从婴儿时期就知道圣经,所以很明显,它是一本可读的书,甚至对小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 最后,圣经是有权威的。圣经不是我们唯一的权威;毕竟,父母、教师、牧师、民事统治者等也被赋予了权威。但圣经是我们的最高权威,也是我们唯一完美的权威。其他权威都是从属的、易变的。只有圣经可以作为我们信仰和实践的绝对准则,我们教义和生活的最终标准。圣经的权威只取决于上帝,而不是任何人类的验证。圣经的权威是自我建立和自我证明的。
  • 【提后3:17】叫属 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 属神的人:这里指提摩太。短语属神的人是特别针对基督徒教师,而不是泛指一般的基督徒(参:提前六11)。“属神的人必须首先是属圣经的人”(Spicq)。使用此称呼,可能在此是指旧约先知作品,因为在旧约圣经中往往如此提到他们。而肯定的是,圣经在装备神仆人的地位上,是最有力量的影响
    • 真正的导师耶稣基督,将你从自然人培养为有位格的完全人
    • 无位格的自然人与有位格的完全人
      • 自然人
        • 世俗人类学的理论:人是由自己生成出来的
        • 自我认同是根据人的行动
        • 自由仅限制于独立自主的“己”里面
        • 罪是自我封闭,不义,不顺服
      • 位格者
        • 神学的启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 “被上帝称为义”
        • 自由是一种自我超越、“在基督里”有立足之地
        • 作门徒是基于上帝的呼召而“向上帝敞开”
总结:
  • 爱的代价。你愿不愿为敬虔、高贵、美好、圣洁、平安、自由付代价,为什么不?如果愿意,你已经付出了什么,还可以付出什么?你当背起十字架,喜乐地去生去死。
    • 再具体点儿:
    • 你会不会在和外人吃饭时也做谢饭祷告
    • 你能不能在任何场合都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 你愿不愿为信仰承受经济损失
    • 你要不要离开你那个除了不信哪儿都好的女朋友
    • 你有没有不做什么的自由,就是不做那些你现在正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事?具体哪些,参考上周讲的那些末世之罪,二十项左右
      • 【提后3:2】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
      • 【提后3:3】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
      • 【提后3:4】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 神,
      • 【提后3:5】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
    • 你敢不敢在门口贴主内春联
    • 你想不想进入教会的公开服侍,把你和你的家变成透明状态?忍受罪人的顶撞?靠微薄的敬奉度日?而且要顶着被扣上诈骗罪帽子的现实危险?
  • 请跟我来。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的等是跟谁学的,他又是跟谁学的,是基督吗?他和你所结的果子是信心、爱心、忍耐、宽容、温柔、公义吗?你当效法保罗,如同他效法基督一样。
    • 跟随与效法的重要
      • 生态学者提醒我们:一棵树如果种在老林子开垦出的土地上,会比单独种在旷野地上长得更好, 因为这棵新苗的根很容易顺着已藏在地底下的旧树根生长系统而长得事深。同样地,人类也是要追随前人的脚步才能活得更好,我们不必再去发明轮子,或是活得好像没有前人留下的智慧来依循。
    • 今天的教会产生了很多混乱的现象,对于向谓“基徒”的看法也有某些错乱,这也是因为基督徒没有把“个体”与位格者”两种状态予以区分。而“门徒训练”常常趋向于宗教企业家”或是“福音商人”,还要是个搞活动的专家。教会领袖往往不会针对这些惊象发出警告呼吁,因为很多领袖自己就在担任这样的训练者。我们有没有好好检视一些“领袖学”、“门徒训练”的课程本质为何?里面有没有“舍己”?里面又藏了多少“自恋”的成分?
    • 基督的门徒训练与古典教育、拉比学院形成对比,它有以下五项特点:
      • 不是门徒选择基督,而是基督主动拣选门徒。
      • 基督的呼召包括了各种人。虽然所有的人都是罪人,但“仪式上的洁净”并不是基督呼召与训练门徒的主要条件。
      • 成为基督的门徒等于是要彻底地重整我们的人生,并且舍弃一切来跟随主。
      • 是要承担基督的工作,例如医治、救助、使人们能够进入且活在上帝的国度里。
      • 是要彰显基督的爱,效法他的为人处事,例如舍已受苦、爱人的行为。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你是否爱读圣经,并且总是要把那默示、无误、无谬、必要、全备、明晰、有权柄的经文应用在自己身上?为什么不,你怕什么?
    • 自作主张、不信上帝的人,就无法成为《诗篇》119篇所说的“圣道之子”或“律法之子”,因为只有“满有信心”的人对上帝才有基本的信任,才能“昼夜喜悦”上帝的话。若要成为这样的读者,克尔凯郭尔提供了以下七点忠告:
    • 要单独面对上帝的话语,不容注释书“介入”(优先于)经文本身。
    • 要在上帝的话语中肃静,以免忘记自己正在读上帝的话,或是无法在自己的文化倾向所形成的“喧嚣”之上去聆听上帝的话。
    • 要将经文当成一面镜子,从中鉴察自已,并且对镜中所见的这个罪人做出反应。
    • 按照信心的原则这种读经法,能带给个人深刻的信念及悔改,因而能以悔悟的心来读经,愿意谦卑地接受上帝对“我自已”发出的信息,然后恰当地应用在自己身上。
    • 要对读到的经文加以实践,行出真理。
    • 要认识圣经的间接沟通法。 就像耶稣的比喻,这种叙述法不但能吸引人进入故事,还能参与在其中,将圣经的信息恰当地运用在自己身上。因为真理不能用灌输的方式,而必须由个人自己去体会。
    • 要带着盼望读经,相信“在上帝凡事都能”,所以我们对上帝“做新事”要存着开放的心。

 

备用码

暮云

愿你们在祷告中纪念我

文章评论